新媒體新人如何打怪快速成長?

剛入行的你可能有點迷惑,如何在新媒體這一行業(yè)快速成長呢?

4e3fc212cf0aa98017cb2d3bb40befa6.jpg

新媒體運營新人如何打怪成長?從我還是個新人時說起:

我剛畢業(yè)找工作時,最大的訴求是:有人帶(你是不是和我想到一塊兒去了呢~)。那時想法很簡單:我要多學習、攢經驗,工資什么的都不重要。很多年過去了,我已經殺死了這個想法,因為我開始認識到,別人并沒有義務帶你成長,即使是你的領導。

當我還是個實習生時,我滿懷期待想著要做有意義的事,讓自己進步。當我工作后要招一個實習生時,我想的是讓他分擔一部分基礎的,我不想花費時間精力的事情。

站在不同的立場,你會看到不同的訴求。

如果你是一個新人,不要抱著找一個有經驗的人帶你就好了,重要的是自己多觀察,學習和探索。如果你和我一樣,有幾年工作經驗,那么可以多嘗試小結、沉淀一些方法論的東西,不論對你運營體系的構建還是帶新人都會有幫助。

在我看來,新媒體運營新手的打怪之路,主要有三個階段:熟悉點,連接點,連接線。

第一個階段:熟悉點

熟悉點是最基礎的執(zhí)行階段,比如我大學時在門戶做實習編輯,每天都要按時保質「搬運」文章,提煉文章亮點發(fā)微博,對文章進行排版發(fā)微信…

新媒體運營日常工作與編輯類似,常見的「點」有:

內容方面

? 找素材;

? 公眾號排版;

? 定時推送公眾號內容;

? 日常內容的編輯/創(chuàng)作;

? 多渠道的內容維護。

用戶方面

? 用戶消息處理與互動;

? 微信群運營。

數據方向

? 競品分析;

? 常規(guī)運營數據統(tǒng)計。

這個階段你需要能沉下心面對不斷重復的工作,每天配圖、排版、改標題、定點發(fā)文章、在后臺回復各種看起來很無聊的消息…

有些人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工作的價值,因為做這些事看起來并沒有什么技術含量。是啊,因為你排版那么多文章,依然不知道如何取用戶喜歡的標題;你回復了那么多后臺消息,依然沒有整理好一個常見問題的回答表單;你做了那么多運營數據統(tǒng)計,也說不上來未來工作中哪些可以進行改進。

既然這樣,你又為什么覺得運營是一件并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事呢?

我記得以前在門戶發(fā)文章,帶我的老師要求我在每篇文章前加一個相關文章推薦閱讀的超鏈,所以我就加了。說實話那時候我覺得好麻煩,也不知道做這件事的價值是什么,更別談怎么做得更好了。

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篇文章專門分析了用戶閱讀的習慣和體驗,談及 [關聯閱讀推薦] 這個話題,花了很長的篇幅解釋在文首,文中以及文末加閱讀推薦的區(qū)別,以及利弊。我恍然,看似簡單的一個關聯閱讀推薦原來有這么大的學問。

我記得第一次運營公眾號時,我在推送時間上比較隨意,時而中午時而晚上。那時候領導說,你固定一個時段推吧,我說好。很久以后才知道,在固定的時段推送是為了培養(yǎng)用戶的閱讀習慣。

我記得最初喜歡花很多時間在排版上,根據不同文章定制不同的排版,導致整個公眾號的排版特別亂。那時候我沒有意識到,一個種種花不論是保持內容輸出的穩(wěn)定性還是視覺的一致性,對建立用戶認知都很重要。

這些都是我曾經經歷的點。

第二階段:連接點

當你熟悉了各個點之后,你會漸漸看清他們的聯系,或者說每個點的價值在哪。

拿一個公眾號文章舉例,當你關注一個點時,你看到的可能是排版好看,文章寫得不錯,配圖不錯。當你關注一條線時候,你看到的可能就變成了這篇文章內容與公眾號目標用戶是否匹配,再判斷做得好或者不好。因為配圖、內容和配圖最終都是為了服務公號的目標用戶。脫離了這個,你只是在自嗨

就好像你覺得一些雞湯文標題千篇一律,字體大,排版丑,配圖low?但他們的目標用戶喜歡啊,這些你考慮過了么?

連接點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時,知道能調動哪些資源來做。比如領導說要做一篇閱讀量是平時10倍的內容,那么你要怎么做?如果你固執(zhí)于一個點,那很可能就想著要寫一篇什么什么樣的文章。

當你熟悉了很多基礎的點后,會發(fā)現提高閱讀量不止和文章內容有關,還可以通過加入運營手段實現,比如線上分享活動,比如小獎勵,可以通過不同渠道來實現,當然也可以組合一起實現。

那一刻,你猛然發(fā)現,運營早期那些看起來重復、繁瑣的工作其實是有價值的,你從那些工作積累中得到成長。

第三階段:連接線

如果說熟悉點是一個執(zhí)行單點任務的過程,連接點是一個把任務不斷拆分實現的過程。那么連接線就是一個制定產品在不同發(fā)展周期的策略的過程。

這個我還在摸索,也許下半年,也許明年,再抽空專門寫一篇文章分享。

從點到線,其實很有意思,而線過了其實還有面,當面完成后,那么,一個運營模塊基本上就解決了。

歐陽修在《賣油翁》里說了個故事:

陳康肅公堯咨善射,當世無雙,公亦以此自矜。嘗射于家圃,有賣油翁釋擔而立,睨之,久而不去。見其發(fā)矢十中八九,但微頷之。

康肅問曰:「汝亦知射乎?吾射不亦精乎?」翁曰:「無他, 但手熟爾?!箍得C忿然曰:「爾安敢輕吾射?」翁曰:「以我酌油知之?!鼓巳∫缓J置于地,以錢覆其口,徐以杓酌油瀝之,自錢孔入,而錢不濕。因曰:

「我亦無他, 惟手熟爾?!箍得C笑而遣之。

后來有個老外,管這叫「一萬小時天才理論」。

從熟悉入手這件事情,是肯定不會錯的,任何一個領域,都需要熟悉,如果根本不熟悉,甚至不了解,那肯定是做不好的,更不要提踏足一個陌生領域前,先腦補一堆自己如何在日后風光無限的畫面。

熟悉的時候,都是點,并且初期是根本不可能連接起來的,連接更多靠天賦,靠人帶,而即便是靠人帶,也需要被帶的人有悟性。

很多人是過不了從熟悉到連接這一關的,于是后面的也就無從談起。

凡事多想一步,深入一點,可能就不一樣,我期待希凌在未來把線和面的構建體驗也寫下來,其實很有價值。

文章申明:本文章轉載自互聯網公開渠道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
文章評價
登錄后可以評論
立即登錄
分享到